11月27日,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应邀到我院进行学术讲座,讲座的题目是:自然语言理解的速度及机制。304am永利集团领导副院长郭骏,张竹梅、苗昱、刘晓梅等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从“脑、语言能力与言语理解”、“理论假设与实验设计”、“早期高级认知效应的初步认定”、“言语P50效应的激发和产生”这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杨亦鸣教授主要结合近期基于汉语、英语材料设计的口语理解研究进行阐释,这项研究表明在特定语句的理解过程中,汉语和英语的ERP波形图都出现一个30到100毫秒的正波,这证明高级认知加工可能在所谓的早期就有效存在,言语理解中早期初级感知加工和晚期高级认知加工的绝对分割并不成立。这一结论揭示了人脑在言语理解中的预测能力,展现出言语理解过程中的“预测—整合”机制,从而为人脑对言语的快速理解提供了合理解释。杨教授语言风格幽默,讲座现场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气氛。
本次讲座就言语理解过程和神经语言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人脑对言语的快速理解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言语理解能力的魅力,激发了同学们对自然语言的兴趣。
杨亦鸣,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中青年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语言科学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语言与神经认知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高校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长期从事神经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先后在Brain(《脑》)、Cognition(《认知》)、《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